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是備受矚目的熱門話題。大會期間,《工人日報》針對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向代表委員中的部分一線職工、企業管理者、政府官員和工會干部發出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加強職工思想引領、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創新產業工人發展制度,位列代表委員關注度前三名。
在3月11日進行的熱點話題討論中,63位全國政協總工會界別委員呼吁:盡快讓《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落地見效,提高產業工人整體素質,為新時代建功立業。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產業工人
在一次小組討論時,曾任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舒印彪委員,講起一個特殊的技術工人團隊:國家電網組建了4701支共產黨員服務隊,他們承擔著重大保電任務,負責搶修搶險,還提供志愿幫扶。時代楷模張黎明,就是其中一員。張黎明的手機號印在了社區敬老助殘服務卡、街道市民服務手冊、便民愛心卡上。“老百姓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撥打的就是張黎明的電話。和張黎明一樣,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都是產業工人的優秀代表。”舒印彪委員語氣里滿是欽佩。
“建設產業工人隊伍,哪些方面迫切需要解決?”在調查問卷上回答這個問題時,代表委員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和“提升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
近幾年,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中的產業工人數量不斷增多。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占到了15%。十三屆全國政協總工會界別的委員名單中,也出現了許啟金、張恒珍、李新民、鐘正菊等一線工人的名字。
面對這樣的變化,湖南省株洲市市長陽衛國代表笑稱自己成了“少數派”,“今年株洲市來了5位全國人大代表,只有我一名政府官員,其他均來自企業和產業工人隊伍。”
舒印彪委員也說,自己與許啟金委員特別有緣: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兩會上,他們都被分在了同一組。雖然在單位里崗位不同,但“政治待遇是一樣的”。
在填寫工人日報問卷時,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工人徐立平代表把“愛崗敬業”作為首選項。“能沉下心來把活兒干好是最重要的。”他的父輩都是航天人,用青春年華踐行了“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精神。“當工人不能活干完、錢拿到手就滿足了,還應追求更高的職業境界。”
“現在不流行說以廠為家了,但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發揚職工的主人翁精神,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為企業發展、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全國總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原主任李守鎮委員說。
“就業難”背后的“技工荒”
一個偉大時代的誕生,需要有偉大的建設者。然而,面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等艱巨任務,產業工人是否準備好了?
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一組數據被總工會界委員反復提及:截至2017年底,我國就業人口中,技能勞動者1.65億人,占21.3%,高技能人才4791萬人,僅占6.2%,缺口高達1000多萬人。
一邊是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一邊是企業招不到技術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嚴重——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也影響著高質量發展。
“工廠正逐漸失去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同為技術工人的屈勝代表和張恒珍委員都被技術工人青黃不接的現狀所困擾。屈勝代表所在的車間有100多個工人,大多數在40歲以上,20多歲的年輕人只有兩三個,有些年輕人剛招進來,短短一個月就轉行了。
看著一茬茬年輕人離開技術工人崗位,張恒珍委員憂心忡忡:“如何讓年輕人愿意學技術,愿意把技術工人當成終身職業去堅守?”
“民營企業的日子更不好過。”來自智能電梯制造領域的陳純星委員,已經為招不到技術工人苦惱了很久。在招聘時,年輕求職者對做技術工種毫無興趣,“覺得做工人乏味無趣,不體面、待遇低、上升空間小”。與此同時,他也坦言,很多企業對技術工人“重學歷、輕技能”“重使用、輕培養”,寧愿到別的企業“挖墻腳”,也不愿自己投入資金培養高技能人才。
“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對企業非常重要,我們也花了很大力氣去培養,但杯水車薪。”李長進委員所在的中國鐵路工程集團公司,建立了11所職業技校,每年能培養3萬人。“這些學校走出來的畢業生都成為我們企業發展的重要人才,也受到其他制造業企業的青睞,比如發展迅速的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就急需技術工人。”
工人日報社社長孫德宏委員認為,提高產業工人尤其是一線技術工人整體素質,既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如何激發勞動者學技術的內生動力,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企業積極培育,也必須在全社會塑造勞動光榮的價值取向。”孫德宏委員說。
匯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
目前,國家層面已經下發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等許多涉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文件。代表委員注意到,在落實中,仍存在“中央熱、地方不熱”“政策熱、落實不熱”的現象。
為了能讓好政策落到實處,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在鉗工田浩榮代表看來,要培養高素質產業工人,最重要的是用制度保障技術工人實現崗前、崗中培訓,提高綜合素質。“技術不斷發展,如果工人只是埋頭干活,而不加強專業領域知識的學習,就很難在技能上有新的突破。”
許啟金委員則對創新工作室的發展表現出擔憂。他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國家政策明確要求,推動具備條件的行業企業建立職工創新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但一些地方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還只是一個“空架子”,既無成員,也無成果。
屈勝代表最關心的是盡快突破技能人才晉升的“天花板”。“高級技師是技術工人的最高職稱,如今也失去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她分析認為,高級技師與同等資歷技術人員相比,在退休金上差距不小,這讓年輕工人感到不公平。
陽衛國代表認為,應進一步突出產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繼續增加產業工人在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團組織代表大會代表中的比例,“讓全社會都認為當工人是光榮的”。
“要培養優秀的產業工人,光有待遇還不夠。”李守鎮委員和孫德宏委員呼吁,應加強思想引領,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教育。“希望更多的文藝工作者用筆書寫工人的故事,用情歌唱新時代的勞動者”。
如何讓高技能產業工人“走紅”新時代?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所有接受采訪的代表委員直言: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應該是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攜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