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望,又逢中秋。片片桂花默默綻放,人們沉浸與家人共渡團圓佳節氛圍之中。月餅代表團團圓圓,乃是中秋首選食品之一。
談到“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其實,“月餅”這一名稱的首次記載是在宋代,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但月餅直到明代之前尚未成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直到明清時,從北方到南方,從宮廷到民間,才有了。
對于月餅,我還是情有獨鐘。在那個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中秋時節能夠痛快的吃上幾塊月餅那是個相當快樂的事情。那個時候的月餅就有一種,五仁的,不像現在品種是各式各樣。
每逢中秋,母親總是把買來的月餅藏起來,待到過節時才拿出來讓我們姐弟幾個品嘗,我一下子要吃上好幾塊,而父母卻舍不得吃一塊,想起這些那種團圓的氣氛時常飄浮眼前。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也許,只有那一輪明月,依舊高高地掛在天上,亙古不變!也許,只有我對你的祝福,依舊淡淡地搖曳在風中,不經磨滅。(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