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矩,趕在潮落的時機,到海岸的灘涂和礁石上打撈與采集海產品,稱之為“趕海”。
今年春節,灌西的海邊來了許多人,以致于無人問津的海邊居然出現堵車現象。這主要歸功于網絡的強大,不知是誰在抖音等社交軟件上播放灌西海邊出現大量“白蛤”,于是乎大批人涌入海邊,與其說是來趕海,不如說是來旅游觀光來的更準確些。
大年初二,妻子看著海邊那么多人,覺得好奇,也想去看看。說實話,雖然她嫁過來已有十來年,每次去海邊游玩也僅限于離海邊不遠的地方,原則上是不臟衣服不濕鞋,所以說稱不上趕海。我向她解釋了半天才明白,決定帶她去趕一次海。
離上一次趕海好像過了好幾年了,因為上班的緣故加上海產品的減少,漸漸失去興趣。換好衣服,換上水鞋,開始向目的地進發。越接近目的地,人與車輛越多,真是人山人海,好不壯觀!
踏上巖石,慢慢來到石籠,每一步走得都很小心,跌倒可不是好玩的——上次有一個人因為跌了一跤,摔斷3根肋骨,往下走了大約3公里,我們開始尋找白蛤,妻子問我:“他們都往下面走,我們為什么不往下走?”“因為他們絕大多數只是來游玩的,我們是要弄東西回去的,走的太遠,撿到的白蛤就背不回去了。”我解釋道。
開始尋找白蛤的蹤跡,看到沙灘上吐著水的地方一定會有收獲。找到地方,不急著去抓它,用腳慢慢地跺著,不一會兒白蛤就從泥沙中冒出來,一層又一層,妻子高興地將他們捧入口袋中。照此方法,不到一個小時,裝了大半口袋,我及時叫停了她,不能再裝了,學會取舍,要不然就拿不動了。
踏上規程,將口袋背在身上,慢慢地覺得口袋越來越重,腳步越來越慢,休息的頻率也越來越頻繁,妻子也提了大半桶,說道,“幸虧聽你的話少抓一點,要不還不累趴下。”咬緊牙關,繼續前進,終于來到了岸邊。
看著陸續涌入的人們,岸上管理人員大聲說道:“快要漲潮了,不要再下去了,四點之前必須上來。”似乎是言語起了作用,人們放緩了腳步,聽著他的解釋,“你們不少外地人不知道潮水時間,一旦漲潮,你還沒有上來就很危險,大家一定要聽從指揮啊。”焦急的神情溢于言表。
回家的路上,我對妻子說,以前海邊的趕海人真是挺不容易的,為了能撿到更值錢的海產品,不惜走下海邊十幾里路,扛著沉重的貨物,又擔心漲潮來不及上岸。如今的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傳統意義上的“趕海人”已屈指可數,現在將趕海看作是一種旅游,一種消遣,不再為能掙到多少錢而糾結,看看路上停靠的那些車輛就是最好的證明。
看著每個人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無關乎今天桶里的收獲,收獲的是一份心情,是擁入大海的豪情,觀看潮氣潮落,無語倫比的壯觀,是一生都值得回憶的往事。(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