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滿和睦、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基石。他叫楊海兵,出生于1970年3月,連云港市工投集團供電工程分公司灌西供電所線路工。他衣著樸素,卻神采奕奕,他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他和藹可親,笑容可掬。他努力工作,勤政務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多次被評為“安全生產(chǎn)先進個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員工”、“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孝敬父母,幾十年如一日。光陰荏苒,汗水伴著淚水,荊棘伴著鮮花,陪伴著他走過了苦樂與共、無怨無悔的青春年華。
有一句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這句話在楊海兵這里,得到了新的詮釋,注入了不同尋常的意義。楊海兵孝敬老人,在灌西鹽場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兒子。2004年母親孫守蘭突發(fā)腦出血住進了醫(yī)院。那時候孩子還小,他和妻子都上班,夫妻倆不分晝夜伺候著母親和孩子。三個月后,母親出院了。他們把老人接到了自己45平方的家里,老少三代住在了一起,相互照顧著。白天主要由妻子伺候,早晚和雙休日就由楊海兵照顧。為使母親早日康復,夫妻倆每天抓時間攙扶老人在客廳里鍛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母親逐日康復。但是沒想到的是,2014年父親楊廷強又突發(fā)腦梗,非常危險。醫(yī)生告訴他們“你們準備后事吧,沒有多大希望了。”當時就像五雷轟頂,楊海兵和妻子都傻了,母親還病著,需要人伺候,孩子還在讀書,這可怎么辦呢?當時父親什么也不知道,鼻子里插著胃管,下身插著導尿管,每天24小時不停的輸液。他在父親身邊一站就是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幾乎沒有合眼。家里的親戚都勸他回家睡一覺,可是他說:“父親一直昏迷著,還沒有睜眼,我回到家怎么能睡著啊?”
情感源自于熱愛,信念根植于信仰。他和妻子席春梅共同肩負起照顧父母的重任,常年守候在病床前,毫無怨言,從拿藥、端水、端飯到端便盆,倒糞便,樣樣都做,母親牙齒不好,還患有糖尿病,老人不能吃大鍋飯,他和妻子就給開小灶,每天給老人吃的食物都經(jīng)精心加工,去皮、去殼、切成小塊,還不能吃轉(zhuǎn)化糖的食物,每天都征求老人的意見安排好食譜,做老人喜歡吃的飯菜,同時還要照顧自己的上學的孩子,夫妻倆從早忙到深夜,幾十年如一日,從未叫過苦叫過累。楊海兵的父母因為病情的反復折磨,因為病痛,時不時的就暴躁發(fā)火,楊海兵總是默默忍受著,并不時開導老人,陪他們聊天,現(xiàn)在的他已經(jīng)成了老人的精神支柱,只要離開老人一會,就得打電話找楊海兵,老人說:"我們不能耽誤海兵的工作,不在身邊只要通過電話聽到他的聲音,就感覺病痛就減輕了好多。"
孝順父母不僅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楊海兵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子女。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楊海兵始終用自己的行動向孩子詮釋著孝道、擔當與責任,自己的孩子從小到大,他沒有過多的嘮叨,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影響孩子。在他的影響下,孩子小時候就充滿孝心、愛心、上進心。每次孩子回家總是給爺爺奶奶帶回許多他們愛吃的東西,幫爺爺奶奶捶捶背揉揉肩,說一些趣事兒逗老人開心。
楊海兵在左鄰右舍心中也是位熱心腸的人。他的鄰居是位孤寡老人,在照顧父母的同時,也經(jīng)常抽出時間幫鄰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左鄰右舍需要幫助的時候也總是盡自已所能提供幫助。楊海兵在父母眼里是一個孝順的好兒子;在妻子眼里,他是一個敢于擔當?shù)暮谜煞颍辉诤⒆友劾铮且粋€值得尊敬和學習的好父親;在鄰居眼里,他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好鄰居。
人生誰不為人子女、誰又不為人父母呢?楊海兵始終如一的把孝順這兩個字詮釋的淋漓盡致,孝敬老人,不但能讓老人快樂健康,家庭和睦,更為重要的是為孩子做了一個好的榜樣,培養(yǎng)子女的感恩觀念。楊海兵用自已的愛心、孝心、責任心構(gòu)筑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小家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