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改革開放同成長 與美麗工投共奮進
□ 夏興娟
一大早被手機鈴聲吵醒,那頭我大表哥用高八度的嗓音喊,小妹你在家嗎?我給你們送玉米面來了,今年的玉米是專門為你們種的,沒上農(nóng)藥化肥。年復一年,大表哥每年都給我們兄妹送玉米面。今年,他給我們講了他們家的近況,蓋起三層小別墅,辦起了養(yǎng)殖場,生活過的風風火火。
記得小時候,家里窮,人口多,糧食按計劃供應,根本不夠一日三餐。那時,一到秋天收玉米的季節(jié)都盼著大表哥給我們送來玉米面,晚上,喝著香噴噴的玉米粥,吃著玉米饃饃,滿足感由心而發(fā)。大表哥看著我們兄妹幸福的笑臉,開心的說,你們喜歡,我每年都送玉米面給你們。這句承諾兌現(xiàn)四十多年。記得第一次去大表哥家,印象最深的是他家的丁字型的茅草屋,一家六口人住在里面。擁擠不用說,里面擺設簡陋,兩張床一個四方桌,四張長板凳。這是他們的全部家具。
改革開放后,農(nóng)村實行土地承包制,包產(chǎn)到戶。土地分到了農(nóng)民的手中,大表哥家分到了幾畝地,他的思想活躍了起來,開始種植不同品種的莊稼。到了秋天豐收的季節(jié),大表哥又給我們送來了玉米面,同時還有其他食品。那天大表哥的話比較多,滿臉喜悅的表情顯露出他們家的變化。大表哥激動的說他們家養(yǎng)了三十只羊,賣了糧食與羊,蓋起了三間大瓦房。我們看著他激動的表情,崇拜的聽著他的嘮叨。這一年春節(jié),大表哥邀請我們到他家玩,果然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茅草屋不見了,眼前的三層紅頂白墻別墅印入眼簾。門前莊稼地里那一片綠油油的小麥更襯托出新別墅的氣勢。我們兄妹幾個在小麥田里盡情拍照、玩耍。
一晃改革開放四十年過去了,記得四十年前,我們身邊的人穿得多是灰制服,大馬路上跑的是自行車,農(nóng)村家家茅草房,能解決溫飽是主要目標。經(jīng)過四十年的艱苦奮斗,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變,人們思想追新立異,彰顯個性,小康已然是過去的代名詞,交通出行方便快捷,吃穿考究,營養(yǎng)均衡,追求健康。人們已經(jīng)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如今大表哥家不再以種地為主,辦起了專門養(yǎng)殖品種羊為主的養(yǎng)殖場,住進了小別墅,開著轎車到處去聯(lián)系客戶,但是,他始終每年種玉米,每年給我們送玉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