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2之泰西,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伊人AV,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被闺蜜男朋友强肉H高干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企業文化 工投文苑

且聽唐詩詠淮鹽

發布時間:2021-01-21 閱讀量:

□  胡可明

幾萬首的唐詩中,不乏寫鹽之作,而暢詠淮鹽的,多有出自名詩人之手。本拙文采擷少許,以饗讀者。歡迎指教!

鹽業向關國計民生。自春秋齊國的相國管仲將鹽業納為國家管理后,鹽稅就成為歷朝歷代國庫收入重要一項。隋朝文帝一改春秋至漢對食鹽生產實行極為嚴格的管控政策,于開皇三年(583)朝廷解除鹽禁,由百姓自由開發鹽業。此政策被唐朝沿用至唐天寶十四年(755),推動了鹽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江淮自古有魚鹽之饒。南北朝時,已是“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唐大詔令集》則稱:唐時的經濟現象也是“引魚鹽于淮海”。唐天寶十四年(755)發生“安史之亂”后,唐廷“鹽鐵重務,根本在江淮。”是故,唐至德元載(756)十月,江淮租庸使(財稅官)第五琦置海州東海監(管理鹽業的機構),古海州境生產的淮鹽成為了唐中期所能掌控的重要財稅資源。后任劉晏在以淮鹽產區為主設立十監四場來管理全國鹽業時,在淮鹽區就設立了兩個監院,在泗州漣水設立了漣水場,該場是為管理古海州淮北鹽區的鹽產與鹽運。

唐朝時,淮鹽生產采用“刺土成鹽法”,即在海邊耕土成田,引“海潮浸蕩,久成咸土”,再“以土煮鹽”,終“多收其利”。古海州地域淮鹽生產者為提高產量,在海邊建成大片這樣的鹽田,成為農田、鄉村、集鎮、城市與大海的中間地帶,形成海在遠處不可見、廣袤鹽田滿眼簾的風景線。此情景被唐代詩人劉長卿寫進了《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荀處士》詩中,其詩句“寒塘起孤雁,夜色分鹽田”(詳見原詩。下同)最為傳世。全詩描寫了懷仁縣(蕭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置懷仁縣,至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始改稱干于縣)新月夜的海陸空三景。此時看到明月下有孤雁在寒塘飛起,海邊接壤成片的鹽田,也清晰可見。詩人用寒塘孤雁飛起,來襯托夜色中鹽田之靜謐。而這種靜謐,又表達出淮鹽的發展是穩健的,淮鹽的貢獻是默默的,這無異乎是對淮鹽的一種贊美!

唐朝是同時期世界上最先進、文明的國家。此間淮鹽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產量大,銷路廣,銷區遍及東南半個中國。古海州鹽經鹽河運至漣水達大運河入長江,銷往河南道29個州(含今山東、河南全境,江蘇北部和安徽、湖北大部)。在當時的物流條件下,淮鹽的大量運銷,該是何等的繁忙而壯觀的場景啊!故而引得唐朝詩人大歌大詠。詩圣杜甫寫詩達1400首,至少10首與鹽相關,其中《客居》明確地寫了淮鹽。詩中有兩句說的是商業狀況,“蜀麻久不來,吳鹽擁荊門”(因春秋吳國闔閭推行淮鹽生產,史又稱淮鹽為吳鹽)。荊門指的是湖北宜都縣西北的荊門山,其形勢險峻。但盡管山之峻路之曲行之難,淮鹽還是銷售到了這里。別的物資(蜀麻)已有好久沒運過來,可淮鹽卻源源不斷船運至此。杜甫路過客居于此,都看到淮鹽暢運到荊門,運鹽船隊首尾相連,那么一年四季要有多少淮鹽運經此處啊!杜甫在《夔州歌十絕句》中也同樣說到了淮鹽運銷內地。“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攤錢高浪中。”夔州地處西南地區,是川江溝通長江中下游地區鹽、麻等物資運輸中轉集散地。詩句寫載有萬斛(斛為中國舊量器名,一斛約等于今之120斤)淮鹽的船隊順風順水進出夔州。這種陸水相接、江河貫通、千帆競發、港口繁榮的景象,也佐證了淮鹽在當時物流中是何等的活躍,在搞活經濟中是何等的重要。詩句中寫弄船人掌萬斛之舟亦很為清閑,行船中船工們還能坐桌猜押錢財,就更反映出淮鹽遠銷荊湖地區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可見淮鹽產量之巨銷售之利了。日本國圓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則有淮鹽運銷的具體描述:“鹽官船運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編,不絕數十里。相隨而行,乍見難記,甚為大奇。”是時淮鹽實行官、私并運制,圓仁看到的是官船從淮鹽產區運輸淮鹽去揚州的情景。

詩仙李白天寶元年(742)被唐玄宗征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后因不合于權貴,被“賜金放還”。其于天寶三載游歷至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作詩《梁園吟》,將自己由滿懷報國熱忱變成了對朝廷失望的激越而復雜的情感,訴諸筆端。“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唐人有楊梅蘸鹽下酒的習俗,李白用楊梅蘸著在河南銷售的淮鹽以助酒興,開懷暢飲,詠出了這篇典范的歌行體長詩,使讀者好像真切地看到了他那正直的靈魂在左沖右突,抗擊那個社會對他的壓抑。李白在另一首詩《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有“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詩句,此“鹽”亦為銷售到安徽宣城的淮鹽。淮鹽成為了李白情絲心緒的寄托物。

淮鹽由人創造也由人支配及消費。淮鹽受占有生產資料的當權者和從事鹽產品買賣的巨商大賈的支配,而廣大產鹽人艱辛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全數被剝奪,這就不免使有些正義感的詩人發出悲嘆。唐朝詩人劉禹錫在《賈客詞》中描寫了商人投機取巧、唯利是圖的丑惡嘴臉。詞引文中說:“五方之賈,以財相雄,而鹽賈尤熾。”是說鹽商的財富雄踞其他諸商之首,其他商人無法與之比肩。在控訴鹽商暴富伎倆上,白居易的《鹽商婦(惡性人也)》則比較含蘊、委婉。他從反面來鞭笞,更有深度更加深刻。詩以一個揚州(當時為淮鹽的運銷樞紐和集散地)平民人家女兒,嫁于淮鹽商人后,從糠籮一下子跳進了米籮,成為了貴婦人。“鹽商婦,多金帛,不事田農與蠶績。┈鹽商婦,有幸嫁鹽商,終朝美飯食,終歲好衣裳。”鹽商的財富、貴婦人的生活是哪來的?原來,白居易所處的唐朝中后期,實行食鹽就場專賣制,突出了鹽商在食鹽流通中的作用。同為唐朝詩人、曾任御史大夫的韓愈解說了這種鹽運體制:“國家榷鹽,糶于商人;商人納榷,糶于百姓,則是天下百姓,無貧富貴賤皆已輸錢于官矣。”其實官府和鹽商賺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錢。鹽商交了鹽稅付了買鹽的錢,并是按國家定價賣鹽,如何賺得那么許多?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言:“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鹽鐵尚書遠不知。”入官,指納入國庫。入私,入哪里去了?都進了鹽商的腰包。鹽鐵是指管理鹽鐵行業的官吏,尚書是朝廷管理財政的官吏,他們都被奸滑的鹽商所騙。其實,有些官吏是與販鹽奸商沆瀣一氣的。詩中句:“何況江頭魚米賤,”一是暗批朝廷重商抑農,二是指相對于鹽商婦來說,農副產品是便宜了,而對黎民百姓來說,就不是賤而是貴了。這里要問,為什么一個平民女兒嫁于鹽商后,就富到詩中所寫的如此程度呢?說到底是因為淮鹽產量大、質量優,行銷半個中國。經營淮鹽的商人,既投機取巧于國家政策,再偷漏鹽稅,他們不富人也不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