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方友
因為編輯《新時代科普》的關系,我近來不斷收到一些鹽場題材的文章,其中就有土生土長于鹽場的趙銀笙先生的。他寫的不多,但寫得很好,前不久刊載在這份刊物上的鹽場小品《鹽鄉故物散記》氣韻生動,味道雋永,寫法別具一格。這是銀笙先生的寫作功底所在,我一向知道他,對史學和古文很有造詣,所以寫出的文章好看耐讀。
為什么這樣的文章不能多寫些?銀笙告訴我,他覺得寫作很審慎,哪怕一篇短文也不隨便寫,提筆有敬畏之心。我對他的這種寫作態度十分贊賞,寫文章自當明白的一條是:敬畏文章。
“敬畏文章”這四個字對寫作人而言,不是一條清規戒律,而是對寫作者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寫作的旨歸所在。在寫文章之前,先要問一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寫文章?我寫的文章表達了什么,想說什么,思考了什么,能給人什么樣的啟發?又提出了什么觀點和理念?這些問題看似不經意,其實都是寫文章時必須要好好考量的,不能信筆寫來,一揮而就的。
當下時髦語詞中有“必須”的,這里我來移用一下,那就是“敬畏文章”是必須的。因為真正被稱之為“文章”,所體現能攝人心魄的魅力,并不是文字的機械組成,而是從許多方面來引人入勝的。
這樣的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理想追求的情懷。情懷一旦進入文章,你的抱負,你的志向,你的愛和恨,你的所思所想,你所秉持的人生價值觀,都會一擁而出。人們看得出,你是腳踏在時代的階梯上,面朝著未來的星辰大海,合著時代的節拍勇敢地向前走,英姿勃發乃至英氣逼人的向前走。什么樣的文章最有魅力?有理想或近于有信仰的文章最有魅力。這正如梁啟超說,信仰很神圣,這種神圣的東西,就是使一篇文章的靈魂高貴起來的“元氣”。
這樣的文章,謀篇布局彰顯著哲思的魅力。哲思,是一篇文章最可貴的“思想之眼”。它會把一件普通的事,一個小小的身邊案例,放在哲理的高度去解析,提出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妙諦般的啟迪。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琴詩》一詩中說的:“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這就是一個范例。
這樣的文章,有歷史的魅力。常見鹽場作者寫淮鹽文史的文章,說到劉晏、魏源說到林則徐,這些先賢都是鹽上的大人物,其實他們留給后人的并不止是對鹽法改革獨創的記事,更有智慧的播揚。魏源是近代中國最早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驅,尤其是他“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對后來的洋務運動和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林則徐的“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為令多少人心折的座右銘。而唐代的劉晏在經營淮鹽時一個密招,被西方經濟學界借用來解決了20世紀30年代的重大經濟危機,其經濟學思想被列為構成馬恩思想三個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文章魅力,是歷史給予的,我們不要因為對歷史知識的缺如而黯淡了它。
這樣的文章,在起承轉合的經緯線上,通篇散發出“道義文章”的魅力。要想文章貴,道義最值錢。曾有哲人說,天上不可無日月,人間不可無道義,而道義正是一篇文章的“主腦”所在。道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就說講誠信,既是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現了道義的大義,也成為做人的規矩和立身準則之一。好的文章,總有“道義之光”在呼風喚雨照耀人心。
這樣的文章,呈現著新時代的萬千氣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得好:“文章合為事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新時代新格局新理念,處處充滿了創新精神,處處展現了我們貫徹發展新理念帶來的新鮮氣息和嶄新變化。我們的作者,當滿懷豪情,熱情放歌,激情擁抱這個為我們創造了最好條件的文化新時代,用創新精神出品更多的好文章。
這樣的文章,在俯仰之間,還展現出故鄉風物之盛,家園變化之美,而故鄉,家園既是歷史的,又是精神的。厚重的淮鹽歷史,讓淮鹽成為我們永遠揮之不去的精神家園。我曾說過,一部淮鹽的歷史,就是貫串華夏的全部歷史,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史,這從哪里可以看得出來?一是中國最早的經典《詩經》,《詩經》里有許多詩篇記載了“東夷”與淮鹽的征戰故事;二是《鹽鐵論》,《鹽鐵論》是我國古代經濟思想史的經典著作,書中詳盡記載了鹽鐵關系國計民生的古今例證,和朝廷最終決策必須由中央政府專賣的爭論過程,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對鹽場的作者而言,寫淮鹽文史是個寫不完的題材,細想想,淮鹽五千年誰能寫得完?
文章是有體裁的,新聞通訊、散文特寫、報告文學、小說雜文、詩歌等等,但不管什么樣的作品,從主旨思想到藝術手法,都有一個敬畏的講究。而正因為文章中有這么多的講究,所以寫文章不是件隨隨便便的事,而是落筆有風雨,鋪陳見印痕,不可不懷審慎之心、敬畏之心。對我們普通作者來說,當然不奢求像史學家司馬遷說的“究無人之際,成一家之言”,但認真地寫、虔敬地寫、高標地寫,在故鄉大地上能留下筆力雄健,蔚為大觀,甚至有經世致用價值的文章,這對豐富我們的文化成果,為故鄉的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書寫,該是多么令人歡喜的事!